|
||||||||||||||||||||||||
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一)企业自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应当按照上述评价范围和内容,尽快启动评价工作;采用有效方式和措施,抓好组织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和指导所属项目单位比照所附评价指标表开展自评;审核汇总所属项目单位的评价结果,分析国资预算资金使用绩效及存在问题,提出支出方向和重点、完善绩效评价等改进国资预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综合书面材料,于2012年12月
(二)中介机构评价。我部将委托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对部分企业集团国资预算支出项目开展第三方评价。评价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座谈、单独访谈、问卷调查、调阅资料等。被评单位应予积极配合。
评价结果将作为研究改进国资预算制度、进一步明确支出方向和重点、加强国资预算管理和以后年度安排国资预算资金的重要参考。
中央企业集团总会计师等公司领导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在做好组织实施的基础上,依据评价结果,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等宏观层面,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取得实效。
评价过程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联系单位及电话:财政部企业司 010-68552415,
附件: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表
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表-兼并重组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评价等级 | 分值 | 操作指引 |
社会效益(50) | 产业集中度 | 重组对提高集团核心业务竞争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 A | 15 | 评价人员应取得相关财务资料,分析重组前后企业主业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变化。主业的营业收入指兼并方、被兼并方产品存在相关性且相关度最高的分类产品所形成的销售收入 |
重组对提高集团核心业务竞争能力效果比较明显 | B | 10 | |||
重组对提高集团核心业务竞争能力效果一般 | C | 5 | |||
重组对提高集团核心业务竞争能力没有效果 | D | 0 | |||
产业优化 | 重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用明显 | A | 15 | 评价人员应取得相关书面说明或证明材料,分析判断该兼并项目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情况 | |
重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用较好 | B | 10 | |||
重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一定作用 | C | 5 | |||
重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作用 | D | 0 | |||
资源整合度 | 能够实现研发资源、市场资源、生产资源合理整合 | A | 10 | 评价人员应取得关于“研发资源、市场资源、生产资源”整合的说明材料和相关支撑材料,关注兼并重组是否为同业整合或相关产业整合 | |
能够实现研发资源、市场资源、生产资源中两项合理整合 | B | 7 | |||
能够实现研发资源、市场资源、生产资源中一项合理整合 | C | 4 | |||
未能实现资源整合 | D | 0 | |||
社会就业 | 重组对增加社会就业或安置职工作用明显 | A | 10 | 评价人员应取得就业相关资料,对项目单位重组前后就业人员人数及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就业岗位的增加,或者安置职工人数及安置情况等,分析判断该兼并重组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 |
重组对增加社会就业或安置职工有一定作用 | B | 7 | |||
重组对增加社会就业或安置职工作用较小 | C | 4 | |||
重组对增加社会就业或安置职工没有作用 | D | 0 | |||
经济效益(20) | 盈利能力 | 净资产收益率正向变动率≥30% | A | 6 | 1、如果重组后双方均保留法人地位的,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子公司或母公司进行考核(以下同) |
15%≤净资产收益率正向变动率<30% | B | 4 | |||
5%≤净资产收益率正向变动率<15% | C | 2 | |||
净资产收益率正向变动率<5% | D | 0 | |||
发展能力 | 营业收入增长率正向变动率≥30% | A | 6 | 1、按照重组前、后同口径,计算重组前后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 | |
15%≤营业收入增长率正向变动率<30% | B | 4 | |||
5%≤营业收入增长率正向变动率<15% | C | 2 | |||
营业收入增长率正向变动<5% | D | 0 | |||
税收贡献 | 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30% | A | 8 | 1、根据重组前后同口径,计算重组前后的应交税金增长率变化情况 | |
15%≤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30% | B | 5 | |||
5%≤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15% | C | 3 | |||
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5% | D | 0 | |||
合计 | 70 | —— |
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表-技术创新 | ||||||
一级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说明 | 评价等级 | 分值 | 操作指引 | |
社会 | 技术先进性 | 国际先进 | A | 20 | 评价人员应取得项目单位相关说明材料和支撑材料,据此分析评价技术先进性,必要时咨询外部技术专家 | |
国内领先 | B | 15 | ||||
国内先进 | C | 10 | ||||
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 D | 5 | ||||
技术一般 | E | 0 | ||||
技术指标 | 达到预计目标100% | 20 | 用项目运行后、距评价时点最近的关键技术指标实际值与申请国资预算项目计划书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评价 | |||
达到预计目标90% | B | 15 | ||||
达到预计目标70% | C | 8 | ||||
达到预计目标70%以下 | D | 0 | ||||
产业化程度 | 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 | 10 | 技术研发已经完成、可以产业化生产或达到产业化生产的条件 | |||
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但尚未实现 | B | 7 | ||||
不具备产业化条件,但研发项目已完成 | C | 4 | ||||
不具备产业化条件,且研发项目未完成 | D | 0 | ||||
加分项: | 国标文件 | A | 5 | 形成国家标准 | ||
行标文件 | B | 3 | 形成行业标准 | |||
无 | C | 0 | 未形成标准 | |||
| 相关产品毛利增加额与研发支出的比率 | 比率≥100% | A | 10 | 该项指标主要考核研发的投入产出比,产出可能表现为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计算时可采用近三年或两年平均数 | |
50%≤比率<100% | B | 7 | ||||
20%≤比率<50% | C | 4 | ||||
比率<20% | D | 0 | ||||
相关产品 | 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10% | A | 10 | 1、根据技术创新前后同口径,计算相关产品应交税金增长率变化情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从而适用优惠企业所得税率的,按认定后税率调整计算认定前应缴所得税 | ||
5%≤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10% | B | 7 | ||||
2%≤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5% | C | 4 | ||||
应缴税金增长率正向变动率<2% | D | 0 | ||||
标准分 | 70 | —— | ||||
加分 | 5 | —— | ||||
合计 | 7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此类支出要求分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活动两类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益。 | ||||||
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表-节能减排 | |||||
一级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评价等级 | 分值 | 操作指引 |
社会 | 特性技术效益 | 项目运行后,关键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申报材料计划目标 | A | 30 |
|
项目运行后,关键技术指标基本达到申报材料计划目标(偏差≤10%) | B | 20 | |||
项目运行后,关键技术指标接近申报材料计划目标(10%<偏差≤ | C | 10 | |||
项目运行后,关键技术指标未实现申报材料计划目标(偏差>30%)或申报材料没有特性技术目标 | D | 0 | |||
环境改善或 | 项目运行对改善环境或节约能源作用明显 | A | 20 | ||
项目运行对改善环境或节约能源作用较好 | B | 15 | |||
项目运行对改善环境或节约能源有一定作用 | C | 8 | |||
项目运行对改善环境或节约能源没有作用 | D | 0 | |||
| 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 | A | 5 | ||
节能减排项目获得省、部、集团级奖项 | B | 3 | |||
经济 | 项目回报率 | 节能减排循环综合利用投资项目年净收益额占投资项目总额的比例 | A | 20 |
|
2%<节能减排循环综合利用投资项目年净收益额占投资项目总额的比例≤ | B | 15 | |||
0%<节能减排循环综合利用投资项目年净收益额占投资项目总额的比例≤ | C | 8 | |||
节能减排循环综合利用投资项目年净收益额占投资项目总额的比例=0% | D | 0 | |||
标准分 | 70 | —— | |||
加分 | 5 | —— | |||
合计 | 75 | —— |